山东新生中小城市能否破解成长烦恼 多地加速推进

2016-08-30 10:11:35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张宽 字号:T|T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城市在不断扩张中“城市病”日益突出,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的呼声不断高涨。

  近年来,随着大城市在不断扩张中“城市病”日益突出,培育新生中小城市的呼声不断高涨。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各地也纷纷酝酿地方版的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方案。福建泉州2015年就开展了设立“镇级小城市”的试点,河北今年也提出要“重点培育34个中小城市”,前不久,山东也提出“要围绕农民工融入城镇,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和建设新型城市”。为何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哪些县、镇有资格入围?又将给这些地方带来哪些影响?记者对此进行了全面采访。

  大城市太大 小城市太小

  按城市聚居人口大小可以区分城市规模大小,各国的具体分级标准不尽一致。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城市规模的划定标准也在不断调整。

  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不满50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2014年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国发2014第51号文件《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标准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

  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至1000万;

  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至500万;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至100万;

  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我国是接近14亿人口的大国,真正叫“城市”的数量才600多个。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显示,当前我国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有238个,超过5万人的有885个,特别是有的镇人口都达到六七十万人口还是叫镇。

  新型城镇化的方向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但在当前,城乡差距过大,导致人口流动不合理。一方面农民过度涌入大城市,城市资源难以承载,对城市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形成“城市病”;另一方面,农村“空心化”,对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造成严重的影响。有分析认为,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主的小城市处在城乡结合的特殊位置,是城乡统筹的关键节点,不仅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中心,也是农村物资、人流、信息、金融的初级集散地,承接着大中城市的辐射,自身发展对周边村镇能形成很强的延伸和带动作用。推进小城市建设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同时,建立众多适宜人居的小城市,有利于减轻大城市的压力,防治“城市病”,有利于减少战争、地震等突发和自然灾难带来的影响。而且,当前一些特大镇的发展逐渐受到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普遍存在的“小马拉大车、大脚穿小鞋”亟待破解。

  有专家指出,中国城市化的问题是大城市太大,小城市太小。在学术界和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往往注重发展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所欠缺。目前,中国和国外城市发展相比,大城市并不比国外差,差距是在中小城市上。因此,未来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育新生中小城市。

              热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