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上午,“新动能 新发展——‘开放的山东’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济南圣泉集团,参观生物质石墨烯科技展厅。
济南圣泉集团董事长唐一林向记者介绍生物质石墨烯服装有关情况。
有一则叫“点石成金”的故事,讲的是某位仙人只要用手指一点,就能把石头变成金子。石头变成金子只是美好的神话,把废弃物变成“黑金”却是已经实现的现实,拥有一双“神仙妙手”的是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泉集团”)。
置身刁镇放眼全球,一家民营企业的崛起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提起1979年,很多人脑海中会回想起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想起刚刚拉开序幕的改革开放。
殊不知,正是这一年,在齐鲁大地上,“一代儒商”孟洛川的故里章丘刁镇诞生了一家企业。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这家企业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成长为拥有员工3700余名,总资产66亿元的创新型企业集团,成为助推民族企业崛起的生力军。
9月11日,“新动能 新发展——‘开放的山东’全媒体采访活动”50余家中外媒体来到圣泉集团,立体考察这家民企的创新发展之路,了解民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细胞的运转现状。
当你乘坐高铁或者飞机去旅行,或者嚼着口香糖无所事事时,你或许不会知道,与你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些产品,可能就是用圣泉集团生产的原材料制造的。这家一度濒临破产的企业,如今正依靠“创新”,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圣泉集团前身是章丘刁镇糠醛厂,再往前,是济南轻工化学品厂的一个车间。因各种原因一度濒临破产。1985年,当时任章丘县铸管厂厂长的唐一林被派到糠醛厂“救火”——这时累计亏损200多万元的糠醛厂已奄奄一息。
唐一林上任后,圣泉集团开始专注于各类植物秸秆的研究开发与综合利用。经过近40年的创新发展,圣泉集团在植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对全球有示范意义的成功道路。如今,已实现植物秸秆半纤维素、木质素、纤维素全组分100%利用,1吨植物秸秆可生产出成1吨高附加值产品,真正将植物秸秆“变废为宝”、“吃干榨净”。这家濒临破产的厂子在唐一林的手不仅起死回生,还成为业界的独角兽,取得众多傲人业绩。
了解到圣泉集团将毫不起眼的玉米芯变成了各种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少记者感叹,这家企业仿佛拥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神功,总是出其不意让人惊讶。随手拎出一些案例,便可佐证:
圣泉集团与黑龙江大学利用植物秸秆纤维素联合研发出全球热点新材料——生物质石墨烯,国际首创,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生物质石墨烯工业化生产与商业化应用;
利用植物秸秆半纤维素生产木糖及L-阿拉伯糖,建有世界最大L-阿拉伯糖生产基地及亚洲最大木糖生产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外;
利用植物秸秆木质素研发生产了沥青乳化剂、染料分散剂、可降解塑料袋/塑料薄膜、木质素电池阴极膨胀剂、建筑材料减水剂等产品,多种产品打破国外多年垄断。
圣泉集团每年推出的创新成果和专利不计其数,而这些创新成果的原材料只有一个,就是被农业和农民视为下脚料的玉米芯。不夸张地说,圣泉集团如变魔术般将小小的玉米芯变成了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产品,这些产品见证支撑着国家众多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影响着最“接地气”的民生工程。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引领圣泉集团发展的“道”是什么?在“道”生万物的过程中,圣泉集团又如何把握前进的方向?
对于记者们的好奇,董事长唐一林将答案浓缩为一句话:“创新是圣泉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创新就要承担风险,最大的风险是不创新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每一次圣泉集团推出新产品,总是让人惊讶于其创新的速度,殊不知,每一次创新成果背后,伴随的是极大的压力,以及对失败的包容。
“在企业,创新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投入,有时候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进去,换来的可能是失败。”圣泉集团董事长唐一林说,人们天天挂在嘴边的创新,真正做起来谈何容易。对于一家民营企业而言,创新的艰难性不言而喻,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更是巨大的考验,一不小心就撞得“头破血流”。在他看来,圣泉之所以成功,除了对创新的鼓励,更离不开对创新的包容。
一个例子,可以管窥圣泉集团对创新的决心。
几年前,为了更充分利用纤维素,圣泉集团上了一个燃料乙醇项目,是和丹麦一家公司合作利用秸秆纤维素生产非粮燃料乙醇。结果,设备上来了,生产也没问题,相关政策及市场却变了,项目只能终止。整个项目前后投入5亿多元,对于圣泉来说,显然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在这种境况下,公司的审计部门给董事长唐一林写了一封信,建议对该项目相关负责人给予降职。即使看着崭新的设备在闲置着,心痛不已,自己“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唐一林还是坚决拒绝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罚。
“如果没有对失败的包容,敢于承担失败的必要成本,今后谁还敢创新?”唐一林说,他得让自己的员工相信,只要不是因为主观上不认真、失职,而只是创新给公司造成损失,成本由公司来“买单”,“就是为了让所有人有创新的意识,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出路。”
“创新就要承担风险,最大的风险是不创新”,渗透到圣泉集团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多年来,圣泉集团坚持“创新在我心中”的理念,打造成了独具特色的“立体创新模式”,将“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有机结合形成“集成创新”,由此促成多个新产品的问世。
创新的核心部门是科研部门,为鼓励在科研中大胆创新、贡献突出的员工,圣泉设立了由执行总裁牵头的“创新再就业活动奖励”委员会,项目奖金在1000元—10万元,近五年来,已经累计发放奖金1000余万元,使得科研人员真正重视创新,形成浓厚氛围,让创新成为圣泉发展的源头活水。
为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促使新项目成果尽快落地、占领行业制高点,圣泉集团2014年推出了“科研成果赊买制”,这一制度允许新上项目研发前期所有费用全部从公司支取、单独记账,包括人员提前预支的奖金、福利、实验室的水电暖、设备折旧费等,到项目研发成功,拿出成果并量产后,再与公司进行收益分配。此举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将科研人员与企业命运有效捆绑,极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人才是创新的引擎,圣泉坚持“用五湖四海的人干五湖四海的事”的人才理念,打造多元化科研平台,构筑立体化人才体系。建有目前全国同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下设十个专业研究所一个研究院、拥有科研人员近400名;引进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山东省院士工作站;与中科院、黑龙家大学等1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建了拥有近30位世界级专家的国际团队……这些数据的背后,折射的正是圣泉对于创新的执着和坚持。
这份坚持从另一组数据中也能看到,每年投入约1.5亿元科研经费,促进科研创新,用创新带动发展;承担了“国家强基工程”等国家级重点项目10余项、省级重点项目30余项;累计申报国际、国家专利800余项;主持起草标准35项,国家标准21项,行业标准13项,地方标准1项,创新成果显著。
“石墨烯+”时代,改变世界的不只是科技
创新,创新,我们几乎天天挂在嘴边,却忽略了它的真正含义是创造新的需求,而一旦有了需求,经济就能冲破雾霾,找到新的增长点。对于企业而言,依靠创新的力量来带动需求的齿轮,让整个机器轰鸣运转起来,其中的奥秘在哪里?
圣泉集团董事长唐一林说,30多年来,圣泉着重突出新材料的战略地位,专注研究和开发产品性能,将原材料和各种添加物混合,不断调整和改进新的性能。就是这样,经过7年反复试验研制,圣泉集团成功地从玉米芯秸秆中提炼出生物质石墨烯。
早在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证实石墨烯可单独存在,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很多人并不了解石墨烯是一种什么物质,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厚1毫米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的痕迹就可能是几层石墨烯。由于具备十分良好的强度、柔韧、导电、导热、光学特性,石墨烯在物理学、材料学、电子信息、计算机、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这么一种高精尖的物质,这么前沿的技术,是如何在一家民营企业开出产业之花的呢?
置身于圣泉集团生物质石墨烯科技展厅,如果不是业内人士,很难从眼前这些其貌不扬的展品中看出什么名堂,无论是上游的石墨烯母粒、石墨烯改性纤维等材料,还是下游的石墨烯材料制成的内衣、抑菌袜、内暖绒被等各类服饰和健康家居,外观上与其他的产品相比并无特别之处,却具有众多普通服饰产品没有的性能。
将石墨烯应用于服装领域,正是圣泉集团的一项首创。石墨烯应用到服装上后,服装开始有了很多新性能。记者了解到,圣泉集团石墨烯内暖纤维产品经武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山东省纤维检验局等多家权威机构检测显示,具有远红外、持久抑菌、防紫外、抗静电、吸湿透气等特性。
圣泉集团功能纤维及应用研究所所长王双成博士2015年被引进到圣泉,负责带领团队研发生物质石墨烯改性纤维等产品,与黑龙江大学、青岛大学、东华大学等合作,经过反复实验,最终首创性地将生物质石墨烯材料与多种纤维(粘胶纤维、莫代尔纤维、锦纶、涤纶、腈纶、丙纶、氨纶、维尼纶等)复合并成功实现均匀分散,并首次实现生物质石墨烯材料的成果转化和石墨烯纤维制品的商业化。
圣泉打造出的具有多功能性的内暖纤维、内暖绒、内暖烯孔三大系列新材料、100余个终端新产品,申报专利200余项,产业布局日益完善,将对我国化纤、纺织和服装等诸多产业产生联动影响,使传统动能焕发新生机,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样本。
王双成说,近年来石墨烯研究在全球持续升温,其应用多为高精尖方向,如芯片、显示器等高端电子制造业,圣泉走的是一条更加接地气的路线,把石墨烯加入纺织品里,应用到和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关系的服装领域。
反其道行之,并非易事,甚至一度为圣泉招致质疑和嘲笑。对于这些负能量,圣泉选择一笑而过,他们深知石墨烯的重大意义,于是就像孙悟空那样,拿过创新这根“金箍棒”在地上画一个圈,把一切质疑和嘲笑挡在圈外。
“中国最缺少颠覆性技术,而颠覆性技术一旦攻克难关,应用到民生领域,或将带来颠覆性的价值回报。”唐一林说,圣泉集团克服各种困难,在国际上首先制备出石墨烯改性纤维,将生物质石墨烯首先应用于纺织服装领域,很有可能颠覆人们对于传统服装功能的定义。
圣泉集团对生物质石墨烯改性纤维的研发成果,为石墨烯改性纤维赢得了社会的关注。8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关于支持筹建中国石墨烯改性纤维及应用开发产业发展联盟的函》,支持圣泉集团牵头,联合产业链上相关单位,采取“一条龙”模式,协同突破制约应用和推广的“瓶颈”,做大做优做强石墨烯改性纤维及应用开发。唐一林告诉记者,联盟将于近期宣告成立。
唐一林不无感慨地说,科技创新不易,跨界融合更难,这项创新成果——生物质石墨烯一头牵着农业,一头连着纺织服装业,中间还有若干个传统行业,一旦获得广泛应用,对国家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或将产生巨大变革。 (记者 姜瑞丽 摄影 王承忠)
欢迎广大网民为中国网山东提供新闻线索,积极投稿。中国网山东热线电话:【0531-88556593】 投稿邮箱:zgwsdchina@126.com 中国网山东微博: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众号 :sdpd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