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要闻 > 正文

山东高考40年:打破“一考定终身” 改革何往?

稿源时间:2017-06-06 09:39:55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张红红zhanghonghong
【摘要】山东高考40年:打破“一考定终身”,改革何往?---梁如霞(前排中),山东财经大学退休教授,1977年参加高考,之前为工厂女工。2007年,山东高考考试科目全部自主命题,实行“3+X+1”,即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基本能力测试模式。

 

 

  梁如霞(前排中),山东财经大学退休教授,1977年参加高考,之前为工厂女工。这是她在上学前和工友的合影留念。

  1977年,关闭十余年的高考考场重新开启,也重新开启了无数人的命运。恢复高考40年,伴随着全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步伐,山东的高考改革也在探索中前行。高考改革,更加尊重教育公平。2017年,山东启动新高考改革,被称为高考改革新元年,选考科目不断调整,探索多元录取的评价方式,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也在慢慢扩大。

   恢复高考

   迎来改变命运之机

  恢复高考前,从1966年到1972年的6年间,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高等学校试点招收少量工农兵学员外,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几近停滞。1972年,高校恢复招生,但实行的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原则,给予“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推荐资格。同时,应届高中生,或者进厂务工,或者下乡劳动,失去直接升学的机会。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十年中积压下来的570多万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男女,从车间、农田、军营……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考场。

  现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强,是恢复高考的1978级考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推荐’,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恢复高考,才是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的起点。”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彭欣,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级学生。他18岁高中毕业后下乡当过知青,进厂当过工人。“如果没有高考,我顶多算一个优秀的中药炮制工。”而现在的他,是德高望重的中医教授,治病救人,传道授徒。

 

 

  彭欣的大学毕业照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守森更是坦言,“我祖辈皆农民,对于一个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之子来说,高考确确实实改变了我的命运……”

  谈起现在的高考制度,彭欣禁不住想对当下的年轻人说几句话。“考大学是发奋成才的最好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不过,读大学和不读大学完全不一样,高考制度还是当今社会竞争体系中最公平、最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上这么多的岗位竞争与人员选拔机制,最严密最公平的还是它。”

 

欢迎广大网民为中国网山东提供新闻线索,积极投稿。中国网山东热线电话:【0531-88556593】 投稿邮箱:zgwsdchina@126.com 中国网山东微博: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众号 :sdpdchina

0